top of page

於2017/05完成本次設計

畢業設計

第十

微型浪犬中途學校

1

議題探討

前言

FOREWORD

FOREWORD

  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我不畏警告毅然決然選擇流浪狗題材呢?
  是因為我本身就有養米克斯?
  還是從愛媽身上感受到必須得收養無窮無盡的流浪狗,到處募款到處尋找暫時安置?
  還是陪同友人去收容所領養狗狗時,沒有公車可抵達該區的情況下無奈選擇計程車來到偏僻的收容所呢?
  可能是,也可能都不是。
  既已選擇,就讓我試試這把刀鋒不鋒利吧。

i.

設 計 動 機

  狗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一個物種,現代狗的祖先約在1.1萬至1.6萬年前開始在西歐被人類馴化,透過天擇的機制,使狗越來越適合在人類的社會中生存繁殖,發展出互利共生的關係。
  遠古的犬類中,總有些住在離人類生活區較近的地方,也總有那麼幾個並不把人類視作威脅也不被人類懼怕的。而原始人吃剩的或者丟棄的東西能讓它們果腹,就像我們經常丟給狗骨頭啃一樣。
  與此同時,原始人又發現這些犬類能夠有些用處,比如追蹤獵物,提供警報,或者在萬不得已饑寒交迫的當口作為緊急食物源,那麼和它們分享食物就成了習慣。
  類似的互惠互利在形成長期的互動之後,產生了進化優勢,自然也能有情感的連接。犬類逐漸被人類視作家庭的一員,受到人類保護和信任。

  但在現代,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狗某些先天具有的本能,甚至對此感到麻煩、厭惡,使得現代的流浪狗數量
越來越多。
  由此可以觀測出,在以前狗與人類是「互利共生」的共同生活著,但隨著科技越發發達,導致此「互利共生」的鏈結已然斷裂,並且也無法照著以前的模式修復。

ii.

  雖在現今有提出許多相對應的解決政策,但仍無法有效減少流浪狗的數量,其原因的導致有很多方向,但就針對多數有養過狗的人而言,主人與狗狗都沒有接受「教育」之下,通常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:
  認養->遺棄->認養->遺棄。
  若想要更有效率的提高認養率且降低遺棄率,勢必得強調「教育」重要性。

問 題 背 景

  而人想要領養狗狗最重要的窗口無非是「公立動物收容所」,但民眾對於動物收容所的參訪
意願並不高,其因如下:
1.多數設立在垃圾場旁
2.多屬鐵皮屋、鐵籠之收容環境
3.地址偏僻
4.環境不佳

  因收容所選址不夠適切,間接導致收容所「來客量」無法增加,曝光度低的空間,使得待在收容所內的流
浪狗數量只會越來越多。
  於是,便產生了「收容所不夠大」的錯覺。

  顯而易見,擴大收容量,並非解決流浪動物收容的根本辦法。
  化整為零的小規模、多區域的收容與多角化經營,以及想辦法增加「曝光度」,才應該是現代動物收容所種型所必須考慮的事情。

iii.

設 計 議 題

STORY
  狗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一個物種,現代狗的祖先約在1.1萬至1.6萬年前開始在西歐被人類馴化,透過天擇的機制,使狗越來越適合在人類的社會中生存繁殖,發展出互利共生的關係。


ISSUE
  在現代,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狗某些先天具有的本能,甚至對此感到麻煩、厭惡,使得現代的流浪狗數量越來越多。
  由此可以觀測出,在以前狗與人類是「互利共生」的共同生活著,但隨著科技越發發達,導致此「互利共生」的鏈結已然斷裂,並且也無法照著以前的模式修復。


SUBJECT
策略:微型浪犬中途學校
目的:一個新的收容平台/系統/平衡可能
挑戰:收容場域的重新詮

2

基地調查

i.

地 理 位 置

  西區為臺灣臺中市市區之一,為臺中州廳以及臺中市政府部分局處之所在地。該區與北區、中區、東區及南區屬於臺中舊市區。

歷 史

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,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末廣町、旭町、村上町、利國町、幸町、明治町、千歲町、壽町、川端町、後壠子、土庫、麻園頭、公館,合併成立「西區」。

小 結

  當問題點被分析的更清楚,也相對的越來越複雜。
  我發現我要做的空間並不能用「收容所」來形容,更適切的說法是「流浪犬中途學校」,這個空間將不只是「收容」流浪犬,而是結合了教學、商業空間的綜合性場域。

ii.

  臺中市政府定義為「藝文行草綠園道」。根據書法的行草藝術,將綠園道打造出融入律動與韻律都會綠色空間,沿路動線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、全國大飯店、勤美誠品綠園道、市民廣場、世華國際大樓(亞緻大飯店)、 草悟道文創旅館、藝文空間、國立台灣美術館、美術園道美食街等活動結點,因其活動特色、綠意氛圍與街廓上的城市獨特感,如同草書字體般的自然流暢,故以「草悟道」作為此段綠園道的通稱。

命 名 由 來

  草悟道(Calligraphy Greenway)是臺灣臺中市中心一整段大範圍的綠園道景觀計畫的統稱。範圍包含經國園道(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-市民廣場-大墩文化中心)到美術園道(國立台灣美術館-柳川)之間綠帶,全長3.6公里。

大環境分析

iii.

  點亮巷弄生活的故事,開啟與社區共生的期待。范特喜微創文化,從美村路一段117巷一幢屋齡有四、五十年的1號店開始萌芽發展。
  將閒置老舊建築以綠建築的概念,進行空間改造及分割。
  各類型不同產業的微型創作者進駐范特喜的聚落,也開啟與巷弄居民共生的生活連結。

關於范特喜

  基地選址在草悟道之中,並與「范特喜綠光計劃」相為比鄰,范特喜為當地興起的文創藝術空間,期望透過當地的活動進行點對點串聯。

設計範圍分析

  回歸議題發展的初心,一切的緣起是為了「提高認養率」,進而發現若是提高民眾對於狗狗認識的「教育」,也就可以相對提高認養率。
  那麼,提高教育這件事情,並不是單純的給予「寵物訓練空間」就能做到的事情,更為重要的是「引導人們想要學習」的慾望。
  觀察草悟道這塊基地上的特性,由於鄰近有台灣美術館、勤美術館、綠光計劃等等,漸漸地這一帶的巷弄便興起了一股文創聚落,就像是同類相吸一樣,
滋養之下的草悟道越發顯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。
  於是我便察覺到,如果將「展覽空間」帶進我的基地空間呢……?
  若說「寵物訓練空間」是滿足表面生理層次的需求,「展覽空間」即是滿足精神層次上的需求,在對於「提高認養率」、「引導人們想要學習」這件事情上,展覽空間或許能成為更適切的空間需求。

小 結

3

設計導入

i.

​初 導

  過往狗的部分本能與人類產生「互利共生」,但現在卻產生排斥反應,下列將舉出幾項明顯特徵做出整理。

ii.

議題探討重點:
1. 犬舍的設計
2. 利用政策及空間互相配合以達到減少流浪狗數量
學習目標:
1. 狗狗與空間的人體尺寸
2. 收容與教育所的流程與空間動線探討
3. 糞便排水問題

設 計 目 標

iii.

設 計 概 念

iv.

過 程 演 化

空間計畫

ii.

定 性 定 量

iii.

1F

寵物餐廳

​公共廁所

寵物游泳池

犬舍

​戶外訓練空間

2F

戶外展區

​附屬寵物美容

平 面 圖

3F

附屬寵物醫院

​藝文展示空間

4F

藝文展示空間

​寵物住宿空間

IV.

立 面 圖

西

  • w-facebook
  • Twitter Clean
  • w-flickr
bottom of page